沈阳中科白癜风医院 有一部豆瓣9.3分的国产警匪片,开播即火爆全国。 它改编自真人真事,因为拍得太过真实,造成了不小的恐慌。 有人晚上看完电视,不敢睡觉,还有人吓得心慌,要在床边放一把斧头。 出演反派的演员,因为演技太逼真,出门上街,人们看到躲着走,孩子直接被吓哭… 有人甚至打电话报警,质问为什么把杀人犯放出来拍戏。 据说不少投资商看过这部剧,觉得这地方治安太差,不敢来投资,造成了当地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打赌,今天我们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神剧: 《12·1枪杀大案》 1997年12月1日凌晨,古城西安。 民警老郑遭遇车祸,失血过多晕倒,混乱之中,随身携带的皮包不翼而飞。 包里有一把64式手枪,剩下五发子弹。 15天后的深夜,在西安太白路建材市场附近,发生了一起恶行杀人事件。 一辆出租车内,司机头部被近距离射杀两枪,当场死亡。 根据现场捡到的两枚弹壳分析,子弹正是来自之前丢失的那把手枪。 有目击者称,看到一高一矮两名男子行凶,高个子男人持枪站在车外,目光凶狠,满脸是血… 西安市公安局八处(刑事侦查处),受命侦破该案件。 刑警们经过详细的勘察,做出以下推理: 1、司机的财物都留在车上,应该不是劫杀; 2、死者在当出租车司机之前,曾是公安科长,脾气不好,铁面无私,得罪过不少人,仇杀的可能性很大,需要从他的社会关系查起; 3、车上计价器显示,2.4公里。以建材市场为圆心,2.4公里为半径,地毯式搜索,应该能排查出什么; 4、懂得选偏僻的地方作案,嫌疑人极有可能是熟悉环境的本地人。 每一条推理,都看似逻辑严密,只是刑警们没有想到,这些线索把他们引向了歧途,越查下去,离真相越来越远… 《12·1枪杀大案》改编自当时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 1997年岁末,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北关派出所失窃,值班室桌子上的一把64式手枪和五发子弹不见了。 失枪后,西安连续发生多起命案,一共11人被枪杀。 一时间人心惶惶,老百姓不敢出门,人人都担心下一秒自己被爆头。 再加上1998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即将访华,第一站就是西安。公安部明令陕西警方,3月底前必须破案。 西安市公安局八处临危受命,集中警力抓捕凶手,却屡屡陷入僵局。 根据纷繁复杂的线索,刑警追查的脚步西至宁夏,东至上海,南至湖北,最终,踩着破案期限,将分散在各地的罪犯团伙缉拿归案。 破案后的第二年,20集国产连续剧《12·1枪杀大案》播出,以纪实手法再现了侦破全过程。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3。 有网友评论:千载难逢的好片,气质太野性了,邪气十足的主题曲,极其强大的真实感,当年看的时候,有汗毛倒竖的感觉。 特别是片头,那一嗓子秦腔“啊…枪响了,出事了…唉,忙活了”,配上暴徒举枪怼脸的画面,一度成为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这部剧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一般刑侦题材影视剧的认知。 它没有什么警探的灵光一闪,也没有反转再反转,没有好看的大场面,更没有乱七八糟的爱情线… 二十集,老老实实拍一个案子,事无巨细,还采用双线叙事结构,警察一条线,歹徒一条线,完全放弃了悬疑设置… 但依然能把观众牢牢地吸引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扮演刑警的,大部分是“12.1枪杀大案”探案组的成员。 与其说他们在扮演角色,不如说,就是场景重现,动作和语言都极为自然,很多都是下意识的反应。 比如,几乎每集都有警察抓捕嫌疑人的场面,有破门而入、有火车站追逐、有荒野追捕… 全部都是实景实拍,镜头疯狂抖动,仿佛真实出警画面。 嫌疑人想反抗?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刑警抱起来,重重地摔倒在地… 弹幕:心疼演罪犯的演员,那一下得多疼! 比如,有些办案的细节,你很少在其他刑侦剧里看到。 抓到嫌犯的第一件事,是抽掉皮带。 这一来是防止犯人逃跑,皮带没了,犯人要用手提裤子,跑不快;二来皮带上有金属材料,犯人可能会用来自残或伤人。 盘查目击证人,刑警会反复地问:那两个人啥样子?枪在谁手里?眼睛大还是小? 看起来罗里吧嗦,但实际上是通过一次次不经意的提问,确认细节是否真实。因为如果对方撒谎,就容易前后矛盾,露出破绽。 而目击者的反应也很真实:我只记得凶手是大眼睛,眼神很凶,别的特征记不得了。 这也确实是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之下,正常人的反应。 还有,警方每一步推理都有理有据,结果却怎么也摸不到凶手。 所幸每一条线索追查下去,也有“意外收获”,人倒是没少抓。吸毒的、赌博的、盗窃的、自制手枪的、犯了其他命案的,就是死活找不到失枪案的线索。 正如网友所说:刷了无数副本,支线任务做得都满级了,主线呢?被逐渐忘记… 事实上,这也是非常真实的办案过程。 因为犯罪嫌疑人会有一些共性,露出相似的破绽,查A案“顺便破获”B案的事,在现实中时有发生。 在这部剧里,我们最常看到的情节是这些: 抽烟。 刑警们围在一起开会,讨论案情,就开启烟雾缭绕模式。没办法,累啊。 赶路。 得到一个新线索,立刻去查,常常要开车赶夜路去外地。 难怪有网友说:这剧费烟,还费油。 蹲点。 车里、天台上、厂门口…天寒地冻的,一蹲蹲一宿,还不见得能蹲到什么。 想抽根烟,去小卖部买,因为已是深夜,被老板怼回来:不卖,这都几点了,再叫我就报警了。 有时候还在吃着饭,目标人物突然出现,只好扔下碗去追… 还有动不动的,排查。 听起来简简单单两个字,都得靠两条腿走街串巷,去挨个询问、核实。 有个证人说:嫌疑人之前在某片区当过宾馆的保安。 刑警立刻调取了那片所有宾馆的资料,一一上门调查辨认,花了几天时间,一无所获。 后来才知道,是那个证人记错了,不是宾馆的保安,而是信用社的保安… 在科技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年代,可想而知,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多么艰难。 我们看的大多数刑侦剧,为了追求“好看”的效果,往往省略了这些过程。破案全靠主角神探附体,几个不相干的线索一串联,就推理出全部真相。 而真正的调查,是这样的繁琐、细致、枯燥… 但从几百个同名同姓中筛出要找的那个人,从一张擦过大便的纸,追到嫌犯可能逗留的场所,从一遍遍斗智斗勇的审讯中,套出关键信息… 这些宛如大海捞针的努力,才让最后的成功告破,更显得弥足珍贵。 更可贵的是,这部剧真实还原了当时西安城市风貌。 那是九十年代的中国,工人下岗,农民进城,人口流动大,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开,但安保跟不上,治安混乱。 西安作为西北最大的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三教九流聚集,犯罪滋生。 《12·1枪杀大案》的优秀之处正在于,它不仅仅表现基层公安的艰辛,更把穷凶极恶的犯罪,放到时代背景之中,它的底色是悲凉的,发人深省的。 这一案件的主犯董雷(原型名叫董利),是个狠人。 刑警一直查不到他,因为他杀人没有逻辑,想杀就杀,滥杀无辜毫无心理负担。 出租车司机笑话他是农民工,他抬起手就是一枪; 货车司机不让他搭顺风车,多日之后两人重遇,董雷突然就要报仇… 他的名言是:一个两个不算杀,五个六个也没啥,十个八个才开花,连着杀他一百个,创个世界纪录才好呢。 但,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恶魔。 原型董利,1973年出生于陕西农村,父母患病,家境贫寒,从小就非常自卑,年仅14岁就辍学回家种地。 1993年,他进城打工,在建筑工地干活,辛辛苦苦干了2个月,老板就将他们撵走,只给一半工钱。 董利讨要多次未果,只能换一个工地继续干,谁知到了年底,老板依然欠薪… 在两年多时间里,董利在多个地方打工,吃苦不说,遇到的还都是欠薪的老板。 1996年,董利跟着工头到新疆和田一个砖厂干活。 一年后,他生了一场重病,黑心老板得知后,直接叫人把他赶出工地。还一分钱工资都不付。 仇恨和暴虐,逐渐在董利心中蔓延,他打算用自己的方法讨回公道。 曾经的老实人,花了500块钱从小偷手里买了手枪和子弹,开始实施报复社会的计划… 电视剧如实地还原了董利的个人经历和犯案时的心理状态。 他心理扭曲,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卑微、贫贱,得不到公道的弱者。 他报复社会的方式肯定不可取,但弱者没有太多选择,寻不到出路,只能通过走极端来反抗… 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上世纪90年代,大量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离开家乡,涌入城市打工。 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文化,甚至是文盲,进城之后,一没文聘二没技术,只能混迹于底层,靠打零工为生。 一天到晚都在发愁,下一顿在哪儿,晚上去哪里混一宿… 没有医保,生了病不敢去医院。 遇到劳动纠纷,被黑心老板欠薪、殴打,根本没有人来替他们主持公道。 绝望和无助之下,走上犯罪道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如果是董利,能比他更清醒,更冷静… 董利的悲剧,折射出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个群体的生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好的影视剧,让人回味之余,更让人反思。 我们习惯了宏大叙事,那些时代大潮里的每朵浪花,那些与命运抗争的小人物,没有人会记得。 幸好,我们还有这样优秀的剧集,替我们保存记忆。 当我们某天打开它,那些古早的岁月扑面而来,那种真实带来的感动,相隔二十年之后,依然不会褪色。 只是我不知道,今天的我们,又能为二十年后的我们,拍下点什么… 枪杀大案即可观看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牛X国产剧,值得点亮“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临城新媒体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