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临城新媒体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临城新媒体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临城新媒体公众号

临城新媒体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敦煌研究院俞天秀谈数字化痛点:刚来时雄心勃勃 仨月后悄无声息

2023-04-01 发布于 临城新媒体

  “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就开始尝试用数字技术来保存莫高窟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个时候初衷就是用数字化的技术记录文化遗产信息,当时樊锦诗院长提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8月4日,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在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技术展大美中国”主题论坛上如是说。

  在谈及艺术和技术之间交流互鉴遇到痛点时,俞天秀称,“每年会遇到很多业界觉得技术特别厉害的人或单位,过来找我们说自己的技术多么先进。而敦煌研究院是非常开放的一个单位,对方的想法如果有助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都可以尝试。有很多单位刚来时雄心勃勃,过了两三个月后就悄无声息。也有很多单位真正是想为文化遗产单位做事,踏踏实实改进自己的技术,慢慢沉淀下来,变成我们的合作伙伴。”

  俞天秀总结说,敦煌可能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生活也不太方便。很多外界人来以后,可能因为这些原因退缩。另外,莫高窟有492个洞窟,每个洞窟形制都不一样,每个洞窟的技术应用可能都需要进行定制化的研究。很多有成熟产品的单位不愿意为敦煌研究院一家改变自己的产品,这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这只是数字化的事,并没有觉得莫高窟的价值有多高。”俞天秀坦言,很多人像过客一样做过就结束了,但在敦煌如果没有三年的合作时间,没有足够的打磨,基本是没有大成就或者大的合作成果的。“我们经常想到底困难是什么呢?困难一方面是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再一方面就是愿意不愿意为文化遗产付出,为文化遗产定制很多东西。”

  在技术出身的俞天秀看来,想把文化遗产数字化做好或者传播好,应该先从广度上了解文化遗产,再从深度上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之后再用科技技术助推文化遗产,“这样起到的效果,绝对远远大于直接用技术去做一个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俞天秀说。

(文章来源:新京报)

文章来源:新京报
仓库货架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临城新媒体
    1970-01-01
  • 临城新媒体
    1970-01-01
  • 临城新媒体
    1970-01-01
  • 临城新媒体
    1970-01-01
  • 临城新媒体
    1970-01-01
  • 临城新媒体
    1970-01-01
临城新媒体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临城新媒体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临城新媒体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临城新媒体 X1.0@ 2015-2020